EVO视讯养生之道《饮食十经》《孙思邈养生十三法》收藏!
日期:2024-04-18 14:19 | 人气:
EVO视讯“十胃九病”,而如今,胃病越来越“年轻化”了。以慢性胃炎为例,一项对华南地区的研究发现,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不仅呈上升趋势,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个体中。
其实,你对自己的胃可能根本就不好。节食减肥、暴饮暴食、夜宵不停嘴……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,都在狠狠地伤害你和胃之间本就脆弱的感情。
时常听人说,喜欢吃什么食物,就是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食物,只管吃就是了;厌恶某类食物,就是身体不需要它,索性就不吃。其实谬也。蒲处贯告诉你,即便是你喜欢吃的食物,也不要多吃,吃多了会伤而生疾;不喜欢吃的食物,也不要一点不吃,否则会导致五脏之气失衡。
薄就是清淡,顾名思义,薄滋味是指饮食要清淡。少食肥肉、烈酒、油膘之品。贪图膏梁厚味,啫食美酒佳肴,必损身体。
《千金要方》中说:“饮食当令节俭,若贪味伤多,老人脾胃皮薄,多则不消。”因此,人老了大鱼大肉多食无益,少吃或适度为妙,适当吃点三白饭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《真常子养生》说“酒多血气皆乱,味薄神魂自安。”意思是饮酒过量血气失调,食得清淡精神安适。
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,也不要长时行走不休息,眼睛不长时间地看东西,耳朵也不长时间去听音声。
在肚子没有饿的时候,不要勉强进食;口不渴时,不要勉强饮水;不饿的时候,又吃了东西,会让脾脏劳损;不渴又喝下很多水,则会让胃脏鼓胀难受。
身体需要时常劳作运动,食物不可吃得过饱;虽然身体需要动,但也不能过度以至于疲乏;虽然食物要吃得少些,但也不要少到仍然觉得饥饿。
冬天时,早上不要饿着肚子,夏天时,晚餐不要过量。早起床时,不要早到鸡鸣以前;晚起床,不要晚到日出之后。
《灵枢·师传》说“食饮者,热无灼灼,寒无沧沧,寒温适中,故气将持。乃不致邪僻也。”
在饮食有节,谨和五味的原则下,还需要做到调适寒温。中医认为饮食入口后主要由胃转化为精微物质供养全身,饮食的寒温会影响胃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的过程,供养失调,导致正气损伤,使人体易感受邪气。因此饮食切勿过寒过热,才能使邪气无从招致,而不生病灾。后世医家孙思邈以“热无灼唇,冷无冰齿”来概括饮食之寒温适度,至今仍可参考应用。
“饮食有节,则身利而寿登益,饮食不节,则形累而寿命损”;——《管子·形势解》
《管子》“饮食节,则身利而寿命益;饮食不节,则形累而寿命损。”按时作息,饮食有节制,寒暑季节相适应,则身体健康、寿命增加。
孔子主张“食勿求饱”;隋唐时代的医学家家孙思邈活到101岁。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写道:“不欲极饥而食,食不过饱;不欲极渴而饮,饮不可过多。饱食过多,则结积聚;渴饮过多,则成痰癖。”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《养生延命录》中说得十分明确:“所食愈少,心愈开,年愈益;所食愈多,心愈塞,年愈损焉。”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,人们要想长寿,就必须“以食半饱法定自辅”。这些论述大多很正确,并且已被后世的科学实验所证明。
民间有句谚语“大饥不大食,大渴不大饮”“食过量则结,这句话来自古籍《寿世保元》:积,饮过多则成疾癖。故大渴不大饮,大饥不大食,恐气血失常,卒然不救也”。意思是说,饮食过量容易导致疾病,当饥饿过度时,不要大吃大喝,否则使气血失常,无法挽救。告诫人们应饮食有节,不暴饮暴食。
每一口饭咀嚼的次数越多,肠胃的负担就越小。肉类的纤维比较粗,肠胃消化时非常费力,如果能先用牙齿多嚼一嚼,肠胃就省力多了。
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,有利于胃纳消化,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按时睡觉。
孙思邈指出 : “ 人之当食 , 须去烦恼 , 如食五味, 必不得暴嗔 , 多令人神惊 , 夜梦飞扬 。”(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)
餐桌上一些很重要的养生原则是必须谨记的。吃饭的时候要心情愉悦,去除烦恼。刚刚生气或被训斥、受打击EVO视讯、心中烦闷时不要马上去吃饭,尤其是吃饭中吵嘴暴怒,多令人神气受惊,夜晚多梦。另外《道林养性》还主张“每食不用重肉,喜生百病。”一般来讲,每餐要少吃肉,多吃饭,少吃腌渍的泡菜,不吃生菜、生米、小豆、陈臭物。饮浊酒、吃面食,易使气孔阻塞。
“勿食生肉,伤胃,一切肉唯须煮烂。”肉食要稍微放凉了再吃,吃完肉食要多漱几遍口,可让牙齿不败坏,口气清爽。吃完热食用冷水漱口,人口气常臭,易得龋齿病。吃了各种热食或者咸味食物后,不得饮冷的饮料,那会令人得喉痹,讲不出话,或者得不能吞咽食物的病。还有一点就是“凡热食汗出勿当风”,吃了热的食物又出汗,这时候如果吹着风了,就会发生后背、脖颈僵硬疼痛,抽筋,张口不利,四肢抽搐,或者出现头痛,还让人眼目干涩,贪睡。
【译文】民以食为天,但人在进行饮食时很讲究心情,不要在饮食时生气、发怒,当然也不宜大笑、大悲。同时,在饮食过后,也要养成良好习惯,比如,醉后肠胃发烧,但也不要贪一时之快而求冷饮。不要一丢碗筷就挺着膨胀的肚子睡觉去,当然刚刚吃了饱饭,也不宜外出奔跑或其他什么重体力活动。这样才能保障饮食的正常消化,保护胃脾肠道的健康功能而合理工作。
诸肉臭败者勿食,猪羊疫死者不可食,曝肉不干者不可食,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。——《饮膳正要》
告诫人们,并非所有的食物都是安全卫生有利无害的,并列举了一些不能吃或吃了有害的食物:麦有秽气,不可食。生料色臭,不可食。浆老而饭馊,不可食。煮肉不变色,不可食。诸肉非屠杀者,勿食。……猪羊疫死者,不可食。曝肉不干者,不可食。……鱼馁者,不可食。……诸果虫伤者,不可食。……《饮膳正要》也提到,“善养性者,先饮而食,食勿令饱;先渴而饮,饮勿令过。食欲数而少,不欲顿而多。盖饱中饥,饥中饱,饱则伤肺,饥则伤气,若食饱,不得便卧,即生百病。”可见“守中”是忽思慧对古人的饮食养生观的精辟总结。他主张饮食少而适时不因食欲而多食,饮食要有节制,否则便生疾病,同时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。
食毕当漱口数次,令人牙齿不败、口香,叩齿三十六,令津满口,则食易消,益人无百病。饱食而卧,食不消成积,乃生百病。——孙思邈《千金方》
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说:“食毕当漱,令齿不败而口香。”食后漱口,可保持口腔卫生,令口腔湿润、舒畅,并有益齿、固齿之功效。
古代医学家张仲景说:“食毕当漱,令齿不败而口香。”食后漱口,可保持口腔卫生,令口腔湿润、舒畅,并有益齿、固齿之功效。同时还可以刺激舌的味觉,增强味觉功能,有利于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,有益于增进食欲和消化吸收。
古人说: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饭后先休息半小时,然后做户外散步,慢步行走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,增加胃肠消化液分泌,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。
唐名医孙思邈说:“食毕摩腹,能除百病。”长期坚持餐后揉腹,能促进血液循环,促进胃肠平滑肌舒缩,调节肠系膜神经感受器,增强胃对食物消化和小肠对食物消化与吸收的功能。
古人说:“食后不可便怒,怒后不可便食。”进食前后应保持乐观的情绪。食后应在宁静的环境欣赏轻快的音乐,因为优美的音乐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良性刺激,促进消化功能。
孙思邈养生十三法,又名耳聪明法。孙思邈,被称为药王孙天医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,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。他在西魏时代出生,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,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。
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,博通经史百家学说,隋唐时曾推拒当官,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,名噪一时。不过,更为出名的,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,编成两部医学巨著: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。
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,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,经后脑扫回颈部。早晚做10次。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经常做这动作,可以明目袪风、防止头痛、耳鸣、白发和脱发。
①合眼,然后用力睁开眼,眼珠打圈,望向左、上、右EVO视讯、下四方;再合眼,然后用力睁开眼,眼珠打圈,望向右、上、左、下四方。重复3次。
口微微合上,上下排牙齿互叩,无需太用力,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。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。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,帮助保持头脑清醒,加强肠胃吸收、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。
①口微微合上,将舌头伸出牙齿外,由上面开始,向左慢慢转动,一共转12圈,然后将口水吞下去。之后再由上面开始,反方向再做一下。
②口微微合下,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,而在口腔里,围绕上下颚转动。左转12圈后吞口水,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。吞口水时,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。
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,口水含有大量酵素,能调和荷尔蒙分泌,因此经常做这动作,可以强健肠胃,延年益寿。
②双掌掩耳,将耳朵反折,双手食指?住中指,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,卜卜有声。
双手叉腰,闭目,垂下头,缓缓向右扭动,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,共做6次。反方面重复。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,防止颈椎增生。不过,注意要慢慢做,否则会头晕。
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。当身体扭向左时,右手在前,左手在后,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,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「命门」穴位。反方向重复。最少做50下,做够100下更好。
搓手36下,手暖后两手交叉,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。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。揉的范围由小到大,做36下。
吸气时提肛,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。闭气,维持数秒,直至不能忍受,然后呼气放松。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。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。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。
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,所谓「人老腿先老、肾亏膝先软」。要延年益寿,要由双脚做起。
民间有个说法,「饭后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」。虽然有点夸张,不过,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。
①右手擦左脚,左手擦右脚。由脚跟向上至脚趾,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。共做36下。
常做这动作,可以治失眠、降血压、消除头痛。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。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,对身体有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