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VO视讯韩昇:历史⼤变局⾥的经济与商⼈

日期:2024-06-07 23:28 | 人气:

  EVO视讯《史记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,政权更替,文化融合,经济发展,都是《史记》关注的方面。司马迁特别措意经济发展的内容,撰成《货殖列传》。在这篇重要文章中,对于山川地貌、风俗人情都有详细描述,尤其关注了各地的商人群体。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、社会分工成熟的结果,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物质交换。那么,从历史变革的角度,如何理解司马迁提到的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壤壤,皆为利往”,古人如何尊重商业道德,如何认识经济规律,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将逐一解答这些问题。

  *文章节选自《从封建到大一统:史记中的历史中国》(韩昇 著 三联书店2023-5)

  产业有底线,经商守道德,交易重信用,这三条构成了古代农、林、工、商经济生产的文化基础,商人在此之上展开逐利活动。由此可知,自从封闭自足的封建土地井田制瓦解之后,社会分工和商业活动活跃起来,但古人并非放任自流,听凭逐利活动肆意扩张,而是通过对于经济规律的认识,构建产业道德加以规范,正所谓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

  第一是懂得自然规律。西周以来中国进入典型的农业社会。农业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,基本靠天吃饭,因此,认识自然规律无比重要。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对于天地运行规律进行严密观察,发现了二十四节气,并以此指导了千百年的农业生产。对于天象的观测发现,岁星(现代天文学称之为木星)处在天空中不同的位置,将决定当年的水旱丰歉。例如岁星在金的位置,预示是个丰年;在水的位置则是灾年;在木的位置将发生饥馑;在火的位置则将发生旱灾。知道了这个规律,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,掌握先机。如此则无论何种年份都有商机,这靠的是超过常人的自然认识。

  能够通过认识规律发财者,必有过人之处。例如预先知道是个大旱之年,应该做什么准备呢?众人想到的一定是造车,迁徙运输都需要;同理,遇到水灾之年一定是造船,逃生避难不可或缺。大家都这么想,也都如此准备,就不会有过人的机会了。高人在于能够看得比常人更远一步,不仅想到防备即将到来的灾荒,还先人一步想到灾后的光景。按照自然规律,旱灾之后将是水年,水灾之后将是旱年。所以,旱年不仅要和常人一样备车,更要抢先一步备船;相反,水灾时不仅要备船,还要预备之后所需的车子。“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”,出人意料,堪称神妙,宛若天神。相似的故事在东西方上古时代都存在。《旧约·创世记》中,讲述了风调雨顺的日子里,诺亚一家在干旱无海的大地上辛勤打造一艘大船,邻人全都看不懂。七天以后,倾盆大雨自天而降,整整下了四十昼夜,淹没了高山,灭绝了生灵,唯有得到上帝预告的诺亚一家得救。这个故事原来说的是上帝要惩罚作恶多端的世人,但它反映的是中东地区水旱交错的真实世界。

  第二要顺应市场规律,洞察供求关系。当物价高的时候,表明求大于供,则人们会增加生产,而且还会寻找便宜的供货商,形成异地交易,从而增加供应量,推动各地的开发。相反,物价太低会抑制生产。因此,物价贵的时候不要囤积居奇,而应尽快出手,转买便宜的货物。魏国商人白圭善于观察市场行情变化,丰收年收购粮食,出售丝和漆;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,出售粮食。他总是在价低时购进,价高时抛售,而且,善于用自然规律预判年景,决定进货与库存的量,不断加以调节。总结他成功的经验便是 “乐观时变,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”,亦即比别人看远一步,总能抢得先机。

  第三要洞察形势演变。古往今来,从来没有单纯的商业,经济一直同政治关系密切,而且受到极大的影响。帝制建立以后,只存在政治经济,因此,认清政治形势变化至关重要。任氏原来是秦朝地方管理仓库的小吏,秦朝垮台时,天下大乱,强者争抢金玉,任氏则尽量贮藏粮食。不久之后,楚汉战争爆发,双方在中原粮食主产区交战,对峙于荥阳,进退拉锯长达四年,农民无法耕种,粮食奇缺,一石米竟腾贵至万钱。当年的强人不得不用金玉换粮,财宝尽归于任氏。

  明察大势,正确判断发展趋势,才敢于做出大胆的决断,化危为机。汉朝建立后,刘氏诸侯王实力强盛,特别是地处东南的吴楚七国,开山铸钱,煮海为盐,兵强马壮,大有凌驾于朝廷之上的架势。汉景帝时终于爆发声势浩大的“吴楚七国之乱”,人心惶惶。汉朝派兵,长安城中的列侯贵族从军出征,需要大量的金钱,便去贷款。商家认为这些列侯的封地都在关东,而关东胜负未定,所以不肯放贷。只有无盐氏准确判断朝廷必胜,大笔放贷。三个月后,朝廷大获全胜,平定叛乱。无盐氏一年之中获得十倍的回报,称富于关中。无盐氏的事例颇似风险投资,风险越大,收益越高,成败取决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。

  第四要善用地利。如果把上述第一、二条归为“天时”,则“地利”亦不可或缺。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称霸后,急流勇退,隐姓埋名转投商业。他首先选中的是陶这个地方,亦即今山东菏泽,道理何在?如前面评述项羽定都彭城(徐州)时所论,此地处于华北平原,是东西南北交通枢纽,各国人员来往,货物集散,量大且品种多,颇得商贸地利。因此,他在此开业,与时逐利,十九年之中,三次发大财。在什么样的地方做什么事,不可错位。项羽以市为都,败得凄惨;范蠡在市经商,大获其利。天下没有绝对坏或者绝对好的地方,关键是善于因地制宜。前述姜太公开发盐卤之地齐国的成功事例,亦是一证。

  善用地利则可坐拥财富,立于不败之地。秦朝征服赵国,剥夺富人财产,将他们强制迁徙到蜀郡边荒之地,卓氏夫妇亦在其中。大家争相用所剩无几的财物贿赂押解的秦吏,争取发配到近一点的地方。卓氏夫妇认为大家所求之地物产贫瘠,反倒是边远的汶山肥沃富饶,便自告奋勇迁徙到那里。到了临邛,他们雇用滇蜀之民开矿铸铁,行销遐迩,重新崛起,富甲一方。

  能够知天时,察规律,用地利,都是做大事业的人物所为。就一般社会人士而言,如何挣钱呢?可以分为三个层次,最低层次是一无所有的人靠体力努力工作,高一层次的人因为资本不足,便依靠智力和技巧,再上一个层次的人已经富足了,便通过学习,明察规律来运作。

  三个层级,渐次提升,有一点却是共同的,那就是始终保持勤俭朴实的精神。成功的商人大都节俭,近乎吝啬。被奉为“治生之祖”的白圭和劳作的僮仆同甘共苦,饮食清淡,衣裳朴素,节制嗜欲;前述善察时变而发大财的任氏极其节俭,不管周围富人如何摆阔奢侈,他都坚持勤俭不易,为人低调朴实,亲自耕种放牧。并且,他把勤俭树立为家规:不食用农牧耕作所出产以外的东西,公务未毕不喝酒吃肉。亦即自食其力,先公后私,工作重于享乐EVO视讯。中国数千年历史留下“富不过三代”的沉甸甸教训,究其原因皆为心骄纵欲所致。勤俭培育毅力,奢靡消磨意志。日子过得太舒适的家庭,孩子难有奋发之志,而且不知道生活艰辛与民间疾苦,故豪门子弟多无同情之心。我略做统计,通过政治与经商两条路发家的富豪,三代亦即百年之后,依然长盛不衰者,寥寥无几,百不存一二。所存者必定是悟通了为人处世之道、拥有良好家风、坚持勤俭行善之家。在难能存世的家族祠堂大门上,往往悬挂着大匾,写着“耕读传家”。

  勤奋是工作态度,天道酬勤,农业社会的传统一贯把依靠劳动谋生作为“正道”。节俭的关键是不花不应该花的钱,讲求花钱的合理性,其掂量的根据是成本核算。所以,节俭不是吝啬、小气,真正懂得节俭的人不制造也不购买低劣产品,该花的钱大方地花。比如上述任氏,个人和家族日常生活简朴,但是,在购买田产和牲畜的时候,绝不买众人争抢的低价货,一定挑选最好的田畜,尽管价格高些,但核算下来,低廉质次的货实际上更贵。真正懂得了这一点,凡事都从长远的眼光做精细的成本核算,便养成理性主义精神。这才是真正的商业精神。理性主义的商业精神推动现代社会的出现,马克斯·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中有精深论述。但这种精神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,唯须待被社会普遍接受方能产生巨大的作用。

  一种文化精神,犹如一颗种子,没有种子肯定不会发芽,播下了种子还需要合适的条件才能发芽。尤其是道德文化的培育,无法速成,时间的因素非常重要。一项事业,一个家族,一个企业EVO视讯,要扎下长久之根,需要时间。如果只有一年的时间,只能种稻谷;如果有十年的时间,可以种树;如果有百年的时间,就可以立德。只有到立德的层次才能影响周边,成为众人楷模而根深叶茂。没有经过相当长时间跌宕起伏的考验,不足以称作成功。

  人是目的。如果挣钱是为了人的提升,便可脱俗;如果是为了快速致富,那么,农业不如手工业,手工业不如商业,刺绣锦文不如倚门买卖。古人把农业作为本,把商业作为末,而挣快钱显然本不如末,商业是穷人致富的捷径。

  挣钱后想守住钱财,常保富庶,农业社会最安稳的莫过于拥有土地,故称“以末致财,用本守之”。用武力得到的东西,最终还得靠文化才能拿得住。经济最终还将回归于文化。农业无法迅速富裕,却能够使家业安稳、子孙有成。就短期而言,商业乃捷径;就长期而言,则农业为上。从事哪一行业并无善恶之分,用长时段计算,所得难分高下。所以,司马迁总结道:“是故本富为上,末富次之,奸富最下。”

  众人都想挣快钱,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。商业看起来回报丰厚,但是,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更高,入错了行可能颗粒无收,甚至有倾覆之灾。商业神人白圭对于想通过经商发大财的人提出四点要求:“智不足与权变,勇不足以决断,仁不能以取予,强不能有所守。”据此可知,在商海如鱼得水者,非常人所能及。

  然而,有不少人眼见商人仿佛轻易发财,纷纷跟风效仿,跑起生意。洛阳出了一位长途贩卖发大财的商人师史,生意遍布各郡诸侯之中。于是街巷贫民也跟着出外行商,他们中间虽然未见出富商,却相互吹嘘自己如何过家门而不入。跟着做生意,不管成不成功,最重要的是有一股穷则思变的气势,师史对他们表示称许,聘用了他们,把生意越做越大。更多起而经商的贫民则没有这份机缘,又不具备独立经商的素质,便出现分化,走上各不相同的两条道路。

  第一条是劳动之路,本分的人用一技之长从事人们看不起的职业,也获得了立足之地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小本经营,或养家糊口,或至小康;其中有人特别成功,出类拔萃。例如行走叫卖被视为卑贱的活,雍乐成好好经营却也发了大财;贩卖油脂更是被视为耻辱的行当,雍伯靠它挣到千金。至于依靠小手艺谋生的人则比比皆是,张氏贩卖水浆,获利千万;郅氏开刃磨刀,家境堪比鼎食之家;浊氏卖羊肚杂烩,富至车马成行;张里从事兽医,家人奏乐餐食。从小手艺到行业称雄,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惧职业歧视,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业,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就。现代社会的重要突破之一是打破古代的职业歧视,而专心致志做事的传统保留下来,成为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。精益求精,一丝不苟,才有高精尖的技术突破。

  第二条是不择手段赚钱的路,从事各种非法活动。田叔依靠盗墓发家,桓发经营赌博致富,这些都是奸邪之事,更有偷盗、欺诈、勒索、劫掠等直接危害民众与社会的行为,为人所耻。极端自私、毫无忌惮、损人利己、损公肥私的人,或有黠智,或有蛮力,他们构成社会的流氓无赖阶层,每逢危机出现,往往成为打手,挑起事端,甚至裹挟民众,呼啸而起。古往今来,这个阶层一直存在,并且成为社会治理的晴雨表。秦朝十四年专制统治,造成这个阶层的急剧扩大,明眼人从中已经看到了社会大动乱的前兆。

  秦朝的统治,权力覆盖至商业领域,官府掌控所有资源,于是出现了新的经商形式:。这种行为在政治领域被称作腐败,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权力寻租。因此,当权力能够掌控经济资源的时候,这种行为必然出现。支倮原本经营畜牧业,马牛成群,为了进一步扩张,他不惜重金寻购天下奇珍异宝,暗地赠送给戎王,讨得欢心,获得十倍的资源回馈,使他急剧膨胀,牲畜布满山谷。进入秦代,他同样迎合秦始皇,甚受青睐,获得特权,得以同大臣们一起上朝,位比封君。这是以商贿政,以政资商。巴郡寡妇清EVO视讯,先世垄断涪陵产丹的矿产。像这种垄断一方的富商,秦始皇大多剥夺其财富,迁徙到偏僻之地。然而寡妇清不但没有受到冲击,反而能让自己的事业传入秦始皇的耳中,可见神通广大。秦始皇竟然没有铲除她,还封她为“贞妇”,以客礼待之,为她修筑“女怀清台”,名扬天下,继续垄断丹矿,雄踞西南。

  从察知天时地利,到非法经营,商业有百态,商人所求无非利益。利与时变,则兴衰荣枯循环不息。而且,利益与风险同为一体。表面上看,获得政治上的官职权力,甚至封土授爵,依靠俸禄租赋收入,最为稳定,荣耀显赫。实际上官场风险不比商场小,乃至更有甚之。像司马迁因为说了一句真话而差点丢掉性命的人,对此体会更深。当然,看懂的人也不在少数,尤其从秦朝极盛到轰然垮塌的剧变,更加体会到政治的风云莫测。于是有人从商业的眼光衡量权力,当官无非谋取利益,如果自己拥有与之相当的财富,岂不过得更加逍遥自在,堪比爵禄封君吗?若加以统计,则发现出生入死、位极人臣的开国元勋,如萧何、曹参等封侯,不过拥有四万封户,其他侯爵大者万家,小者五六百家。到汉武帝时代,这些侯门仅存五家。军功达到封侯何其难,淘汰率何其高。论其收入,若取中间侯爵计算,则千户的封君,一年租税收入为二十万钱。民间农工商业者,按照20%的利息计算,有一百万钱的人家,每年利息可得二十万钱,堪与千户侯相埒。按照这个标准,可与千户侯相等者列示如下。

  看来达到一般列侯经济收入并非遥不可及。而且,人不在官场,生活更加自在,胜于列侯封君。所以,人们把这类民间富豪称作“素封”。“素”是空的意思,亦即无封地却堪与封君相比。如果有人经营产业,自己不必到市面察看,不用外出奔波,安居家中坐收其利,丰衣足食,闲来读书吟唱,身有处士之名,家有万贯财富,恐怕当再大的官都要羡慕不已。

  历来只有官权力笼罩商界,然而,司马迁却反过来给官吏标价,反映出汉代的官权力尚未笼罩全社会,民间还有较大的经济自由,财富受到社会的羡慕,农林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当的经济地位,可以对官权力保持一定的独立和自尊。

  反过来说,用官作为标尺衡量商人,说明社会评价以官为荣。如前所述,官权力对于经济的干预出于社会政策乃至权力寻租的考虑,势必扭曲甚至大大抑制商业理性的成长。只要理性主义不能占主导地位,即使有看似繁荣的商业,也难以形成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技术突破和社会形态的变革。

  《史记》建立了中国正史的编撰体例:既在时间轴线上说清历史推演的来龙去脉、前因后果;又在空间轴线上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关联。《史记》建构了后世文化传统的历史基础:人文始祖黄帝、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,“易姓革命”的正义性、宗法制度的天下一家观念、“以夏变夷”的民族融合道路……《史记》记载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,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全部依次上演,司马迁从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,感悟的深刻道理,正是理解中国的重要启发。

 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,结合多年研读心得,从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展开《史记》的历史记述:在时间的轴线上,展开从早期部族向国家的进化、从封建制向专制帝制的政治形态转变;在空间的轴线上,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讲述山川地理、风俗民情和各个社会阶层的样貌以及历史变迁中的各色人等。通过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探讨,带领读者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与法则,进而从中理解影响中国人行为与思维的基本要素,理解传统发展的轨迹,并对未来有理性的前瞻。

旋转小火锅定制流程

免费咨询

提供图纸

免费设计

免费报价

无忧安装

终身维护